在建築營運階段,冷氣與照明為主要的耗能來源。內政部國土署建築管理組 陳威成組長在「2025年台灣永續建築價值與節能建築趨勢論壇」中指出,辦公類建築的能耗有近五成來自空調系統,住宅建築亦有約兩成比例,顯示能源消耗高度集中於使用階段的冷房與暖房需求。
因此,提升建築外殼的節能表現,是降低使用碳排的首要策略。外殼節能不僅能有效降低建築內外溫差對空調系統造成的負荷,也可延長建材壽命並提升室內舒適度,是達成近零碳排建築(Nearly Zero-Carbon Building)不可或缺的一環。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 郭柏嚴教授在論壇中分享,「被動式節能設計」的原則是透過建築配置、建材特性與氣候調適策略,在不依賴機械設備的情況下達成降溫與節能效果。
郭教授指出,在台灣所處的亞熱帶與熱帶交界氣候帶,建築必須同時考量冷房與暖房需求,而其中冷房負荷尤為重要。因此,設計應強調以下幾點:
遮陽策略:避免陽光直射玻璃與牆體
自然通風:創造空氣流通,排除熱氣
隔熱層與通風層:降低建築吸熱與熱傳
這些策略不僅是設計層面的問題,也與實體建材與施工技術密切相關。奕峰建材一直致力於被動式節能建築的結構技術發展,並透過屋頂高架隔熱系統提供具體應用方案。
奕峰建材的屋頂高架隔熱系統,透過義大利EternoIvica高架基座搭配冠軍建材科技結能石,可於屋頂創造空氣層,避免建築吸收過多熱量,有效阻斷熱傳導,符合高性能綠建材節能類屋頂隔熱標準。這不僅是施工技術的升級,更是實質提升外殼節能效能的重要方法。
為了讓產品在政策面獲得支持,建材本身也需符合綠建材標章與低碳建築標示要求。後續可延伸閱讀綠建材的轉型角色:從材料碳揭露到建築低碳標示制度了解相關制度。
建築外殼不只是建築表面的保護結構,更是節能減碳的第一道防線。從氣候調適的設計策略到結構系統的創新應用,均可顯著降低建築營運階段的能源消耗。高架鋪設與建築冰鋒衣等被動式技術方案,不僅符合節能實務,更能在公共與私有建築中廣泛應用。
下一篇文章綠建材的轉型角色:從材料碳揭露到建築低碳標示制度將進一步說明綠建材的制度演進與碳揭露趨勢,並探討企業如何在材料選擇上達成低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