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推動綠建築政策已逾二十年,自1999年推行綠建築標章(EEWH)以來,逐步發展出更具能源效益的評估體系。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姚志廷博士於論壇中指出,自2022年起,我國正式實施建築能效標示制度(BERS)2024年實施低碳建築標示制度(LEBR),形成涵蓋建築使用碳排與蘊含碳排的雙軌制度。
根據姚博士分析,2021年政府正式宣示2050淨零碳排後,建築減碳政策朝三大路徑推進:
公有先行,私有接軌
鼓勵起步,逐步法制化
新建為主,延伸至既有建築
截至2024年,綠建築標章申請案件累計已達13,788件,減碳效果超過167萬噸CO₂e。而要達成這樣的結果,綠建材不可或缺,顯示綠建材制度不僅是選材依據,更是建築能效與碳管理的核心制度支撐。
這些制度發展也連結到建築減碳勢在必行:從2050淨零目標談台灣建築的轉型契機中提到的政策背景與市場轉型脈絡。
傳統的產品碳足跡評估多採ISO14067標準,但建築涉及區位、設計、材料與工法等多重變數,無法用單一產品邏輯簡化評估。因此,我國於低碳建築標示制度(LEBR)中採用歐盟標準EN15978,作為建材蘊含碳排(Embodied Carbon)的盤查依據。
成功大學 李博士在論壇中補充說明,EN15978的評估框架可涵蓋A1至C4階段(從建材製造到拆除回收),並搭配「模擬情境法」進行預測,讓設計階段即能納入碳排控制策略。
此外,2024年修訂版《綠建材手冊》進一步區分:
生態綠建材:重視原料來源與加工過程之碳排
再生綠建材:強調建材回收與循環利用
高性能綠建材:著眼於使用階段的節能效果
這些類別將直接影響材料選擇與設計規劃,也有助於實踐建築外殼節能與被動式設計:降低碳排的第一道防線所提的隔熱與遮陽策略。
以實際案例來看,冠軍建材 林孟瑜特助在論壇中分享,他們早在1996年即取得磁磚產業首張再生綠建材標章,並持續投入節能與碳管理創新。
具體措施包含:
科技節能石搭配外牆乾掛工法:有效降低室內溫度4°C,冷氣用電減少24~36%
屋頂架高節能工法:隔絕90%熱傳導、樓板降溫可達15°C,具備排水佳、藏管設計、施工期短等優勢
搖籃到搖籃模式:與遠雄合作開發可循環再利用的建材,實現完整碳足跡管理
這些創新案例不僅符合現行綠建材與LEBR的審查原則,更是企業在永續建材與建築碳管理上的實質作為。
在未來建築碳盤查策略與材料創新:實現50%蘊含碳減量目標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高性能建材的未來發展方向與創能建材的潛力。
綠建材不再只是選材依據,更成為建築碳排管理與法規認證的核心一環。未來,企業與設計者在規劃建築時須同時回應「節能效能」與「碳揭露透明度」兩項挑戰,才能在政策法制化與市場趨勢中站穩腳步。
下一篇,我們將說明建材蘊含碳如何攀升至建築碳排的50%比例,並解析高性能建材與碳盤查技術的策略發展,邀請你繼續閱讀未來建築碳盤查策略與材料創新:實現50%蘊含碳減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