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建築碳排主要集中在營運階段的能源使用(如空調、照明),但隨著建築能效標示制度(BERS)在2022年上路,台灣逐步導入近零耗能標準,營運碳排的佔比預計將快速下降。隨之而來,建材製造、運輸、施工、拆除等產生的蘊含碳排(Embodied Carbon)比例將從目前的約25%上升至未來的50%。
成功大學 李博士在論壇中指出,根據國際趨勢與政策進程,如美國加州已設定2035年建材蘊含碳需減少40%,顯示建築產業在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過程中,將進入「材料轉型時代」。
而在綠建材的轉型角色:從材料碳揭露到建築低碳標示制度中提及的標章與制度,正是這一轉型所依賴的重要政策工具。
在探討建材碳盤查的評估工具時,李博士進一步指出:ISO14067 雖可用於產品碳足跡,但面對建築時,其應用會遇到下列問題:
基地條件多樣、變異大
施工工法與材料選擇彈性高
使用階段時間長、回收難預測
因此,我國改採EN15978(2011)標準,透過建築全生命週期評估,針對A1-A4(搖籃到工地)使用建材碳足跡資料庫,A5-C4階段則以「模擬情境法」評估碳排,讓設計階段即可納入碳管理。
這種方法也與從政策到執行:公共建築如何落實淨零碳排?所述的「全生命週期設計導向」完全對應,是未來建築減碳的重要實務基礎。
為了因應政策與碳費制度的演進,建築材料的研發與選擇將走向更高度整合的「高性能綠建材」策略。李博士於論壇中提出五大未來發展重點:
建材碳揭露制度化:鼓勵廠商取得碳標籤、減碳標籤、綠建材標章
低碳製程材料研發:包括低碳水泥、替代性骨材與再生建材
創能建材導入:如太陽能整合面材、自發電裝飾板
健康與全齡設計導向:回應高齡化、長期使用需求
氣候韌性強化:應對極端氣候,如暴雨、高溫、溼度波動
這些方向,不僅回應2050淨零目標,也將推動台灣建材產業全面升級。奕峰建材已針對氣候調適與節能需求,引入屋頂高架隔熱系統的隔熱設計,具體落實上述方向中的建材碳揭露制度化、低碳製程材料研發與氣候韌性強化。
詳細的應用案例可回顧建築外殼節能與被動式設計:降低碳排的第一道防線。
隨著營運碳排控制日益成熟,建築的碳管理焦點已轉向材料與工法。無論是盤查標準的演進、建材制度的制定,還是高性能材料的創新研發,皆構成未來建築邁向淨零的基石。
本系列文章從政策、制度與執行、技術設計、材料標示一路延伸至碳盤查與未來發展,希望為建築從業者、設計單位與材料供應商提供完整的知識脈絡與實踐方向。
奕峰建材將持續投入高架節能系統與綠建材應用的創新研發,與業界夥伴攜手推動永續建築,共同迎向真正的2050淨零碳排願景。